来源时间为:2023-05-24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北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北海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2.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2106吨、115吨、360吨、270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石化、造纸、电力、玻璃等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成效明显,顺利完成节能、降碳和减排任务。
全文如下:
各县、区人民政府,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海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3年4月13日
北海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22〕24号)要求,结合北海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确保完成北海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奋力开创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2.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3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2106吨、115吨、360吨、270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石化、造纸、电力、玻璃等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成效明显,顺利完成节能、降碳和减排任务。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钢铁、建材、制糖、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对照《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加快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重点针对年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和高耗能行业企业,围绕提升工艺设备、优化能源和产品结构、加强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实施方案,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钢铁、水泥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实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对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的监管。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鼓励开展废弃资源的管理和综合利用。提倡节水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石化化工、钢铁、玻璃、食品加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工业企业用水计划管理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建成节水型企业24家。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不断建设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到2025年,全市绿色园区达到2个,绿色工厂达到13个。“十四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炼油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全面提升现有园区循环化改造水平,形成园区企业间资源共享一体化,最大程度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扩大园区循环化改造覆盖面,着力将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合浦工业园区升级成为绿色生态环保型园区。加快推进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支持自有场所开发分布式清洁能源,落实自治区对减免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交叉补贴、系统备用费政策及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鼓励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工业绿色微电网,积极创建新能源电力专线供电试点,鼓励购买绿色电力。对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创建1家以上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动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党政机关办公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其他项目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设计、图审、施工、监理、验收全过程监管,确保绿色建筑标准落实。发挥绿色设计引领作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在设计及施工阶段的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推动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72节能标准,大力推动城乡建筑应用太阳能发电。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2025年,全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站等区域汽车充换电、加注(气)、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和换电站的建设及运营、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及回收网点建设。“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新增2.2万辆以上,新增充电桩3900个以上。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逐步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要求,进口非道路移动机械执行国内排放标准。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鼓励具备条件的可采用对发动机升级改造(包括更换)或加装船舶尾气处理装置等方式进行深度治理。协同推进船舶受电设施和港口岸电设施改造,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提高机场廊桥岸电使用率。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建立健全并有序推进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现排放超标车辆尾气检验与维修治理闭环管理。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强化机场、火车站、港口等枢纽的多方式衔接,加大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力度,推动网约车、共享交通等新模式发展,到2025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科技赋能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开展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推动智能化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北海港开展智能化示范应用,提高物流园区生产组织效率。加快推动智能配送发展,对货运车辆、船舶实现自动跟踪、监测、调配,优化物流配送线路,提升物流效率。推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到2025年,市内的物流配送、邮政快递领域基本实现绿色转型。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邮政管理局、海洋局、水利局、行政审批局、市政管理局,北海海事局、自治区北部湾港口管理局北海分局、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北海福成机场、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加快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完善配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推进“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建设一批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动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加工、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能,推进“千家万户用气行动”,积极推进分布式生物质能源示范应用。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实施近海大型捕捞渔船船上防污染设备更新改造,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渔船安装含油污水处理设备、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和垃圾存储回收设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农药化肥“零增长”情况下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开展秸秆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快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及“微生物 ”技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各县(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和标准化运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5、45。(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海洋局、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速淘汰老旧公务用车,率先采购使用新能源车,持续提高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车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市80以上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争取创建5家全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选1家全区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