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环保减排 > 新闻资讯 > 正文

[北京]访谈回顾:交通委谈“提升交通行业节能减排软实力”

发布日期:2016/5/12 2:18:00 浏览:3775

节能减排总结,[北京]访谈回顾:交通委谈“提升交通行业节能减排软实力” 交通节能减排、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工作总结、节能减排措施、2013年节能减排新政策、最新节能减排国家政策、节能减排总结。

访谈现场

北京市交通委科技处副处长周园

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副主任刘莹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宋国华

主持人媛媛

主持人:各位首都之窗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您正在收看的是由北京市交通委和首都之窗在线访谈的节目。大家都看到了今天是非常棒,非常篮的天气其实不管蓝天还是灰霾,对于节能减排的工作永远都是我们社会重要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今天我们关注提高交通行业软实力的话题。我们认识一下今天在座的嘉宾,北京市交通委科技处的副处长周园。来给我们网友打个招呼吧。

周园: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北京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中心的副主任刘莹。

刘莹:大家好。

主持人:以及我们的老朋友,北京交通大学的教授宋国华。

宋国华:大家下午好。

一、关注节能减排

主持人:其实刚才通过介绍,我们都能看到宋教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第三次做客了,证明我们北京市交通委对于交通节能减排的工作非常关注的。有网友问到,说是不是能够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北京市交通行业的一个基本情况,比如说它的能耗占全市能耗的比重大概是多少?包括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交通行业的节能减排这么关注呢?

周园:各位网友,非常感谢大家关注我们的交通节能减排的工作,因为确实节能减排现在律师发展是整个全社会都特别关注一个话题,这也是我们交通行业工作也是委里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交通行业来说,因为我们下面有公交、轨道、出租、货运若干个子行业,我们这个行业从年均的能耗来说是300万吨,从全市的占比来说没有那么大,只有5的比例,但是我们这些能耗实际上是支撑了,大家能看到平常我们有公交出行比例今年已经是50了,等于有一半的出行量通过我们公交、交通轨道来支撑的,同时我们的货物运输占有的能耗也是在我们这里面,应该说实际上本身通过交通组织,通过一些结构优化,实际上本身是很节能减排的组织方式,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几个方面就是来推进相关的工作,第一类实际上就是跟各位网友谈到的,我们通过大力发展的公共交通,通过加快轨道的建设,通过加快咱们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一还有推广公共自行车这些比较硬的措施,我们是一个结构性的节能减排,这是第一类的,第一类实际上就是通过我们的一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在一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大家技术性的节能减排。第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想谈一个重点,通过提升我们的交通节能减排软实力,来提到一个软性的节能减排的工作,所以这是我们下面会有一些专门的部分跟大家详细介绍。

二、节能减排软实力

主持人:其实我在整理这个访谈提纲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因为你说技术性、结构性的节能减排工作都好理解,比如说技术性有一个什么样的装置,科技创新很直观的,您说的软实力指的什么,它应该是有什么内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周园:是这样,软实力概念首先是90年代是哈佛大学一些教授提出来的,它对GDP还有一些的基础设施比较硬的指标而言,从文化价值观软性的角度提的一些指标,我们今天借这个概念,就是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的工作里面除了硬措施之外,我们关注像一些制度建设,通过能力建设比较软性的工作,同时能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可能它不能够直接你用多少能,用节能量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但是通过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我们的效率,这个我们把它称之为我们的软实力具体说,实际上直观一点说,包含我们对节能减排基础的建设,监管能力的建设,举一个例子,像我们刚才前面我说了,我们一共6万、300万吨标煤,那这个数是怎么出来的呢,实际上就是我们对能耗它做到了一个可分析、可分解、可追溯、可考核、可预警的能力。只有你对每一个子行业它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我们才能得到我们全行业的一个整个的运能状况和运能的水平。第二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因为随着整个执政能力和立法行政的要求,我们对政府的执政理念,还有整个的过程管理,实际上都应该有相关的支撑和支持,就一些重大政策的出台之前,我们的一些决策支持,还有在政策实施或者说之后一段时间里对它的效果进行测评,做一些支持的数据支持,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能力,是一个软实力一部分。就是因为我们其实刚才您也问了,结合这个内容,那么都做了哪些的东西,我们也想跟各位网友介绍,目前我们在开展,覆盖了能耗,还有燃油、还有污染物还有碳排放,整个四大类的交通、能耗、排放的体系建设,这个体系的具体由我们的交通领域能耗和排放的统计监测的平台,还有交通环境监测网,另外还有交通节能减排的实验室,还有44的排放模型,这些体系在一起支撑了我们的软实力的建设,后面有专门的部分做介绍。

主持人:谢谢您,刚刚周处提到了,我们有四个维度的体系,既然称之为体系是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对我们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有更大这样一个发挥作用。所以接下来我们是不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比如像周处说的交通领域能耗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包括环境监测网,节能减排实验室和四层次交通排放模型,这四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这个体系内相互运转,发挥作用效果呢?

刘莹:我来介绍一下,刚才周处介绍的,我们的统计监测平台、环境监测网我们的实验室和四层次交通排放模型应该说是我们的交通部门在节能减排软实力方面的一个4个主要的举措,当时我们在制定整体规划的时候,为什么选了这四个主要的据测呢,实际上是针对了我们交通节能减排的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什么问题,大家都能了解到就是我们与工业和建筑相比,我们交通的移动源污染物和能耗的这种监测,一大难点是数据采集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交通行为的各种复杂性,就是我们对交通能耗预测分析问题,这个在世界上也是难题。第三点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大数据的时代,当我们采集了很多很多数据源多元异构数据的时候,是智能的分析的这么一个和智能化展示的这么一个问题,也辅助决策你要快速的从海量数据中得到你的结论,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四个主要的举措,第一个像数据采集问题,在交通部门在策划这个过程中,实际上通过我们的统计监的平台,我们在车辆上加装了一些计量设备,通过这个计量设备以车为单位,整合我们的移动源多种的三维的数据,形成一个多维感知的一个体系,在这个下面实际上解决了我们填补了很多的交通环保数据的空白,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像我们环境监测网络,实际上我们配合环保部门进行了监测网的建设,我们重点是在交通的基础设施周边,像比如说是我们的货运通道,厂站周边,设这种浓度采集数据,这样把我们的交通周边浓度数据有一个系统的分析,提供一个基础。另外还有像我们的实验室,实验室一个特点可以预设一些情景,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把我们政策实施下面实际的情景我们可以以一个实验环境下面,采集我们要预测的假设它会发生的数据。

主持人:比如说会模拟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刘莹:后面也会介绍,模拟出假设我们这个生态驾驶情况下,和非生态驾驶的情况下,比如说交通拥堵改善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路网在一个20公里、30公里、40公里,我们一些缓堵措施上来以后,我们一些比如说公交专用道实施了以后等等,都可以通过我们实验室的一些设备,一些我们预设场景以后,一些设备与工况相结合,来得到这个相关的数据,这个是解决数据采集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刚才提到了,是我们整个预测分析的问题,这一方面宋老师是专家,我们交通部门我们和环保部门合作,要建四层级的这个模型,什么叫四层级呢?第一个是宏观模型,宏观模型,举一个简单例子,回答什么问题,十二五末交通能耗到达什么样的情况,这个就跟我们数据采集的情景设计是有关系的,比如我们预定我们十二五是增速10,我们想降到5,可不可以,能不能实现,通过我们的宏观模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是静态路网模型,模拟一些时空分布的一些政策,包括像我刚才提到的一些公交专用道,下面来回答我们这个一些的具体的情景设计在模型上面来提供。还有一个动态路网模型,这个模型在开发的过程中,这个看时时路况下面机动车排放的能耗问题,这四个层次就是一些单车的排放模型,用来识别一些我们高排放车辆,比如说车龄比较高的车辆,哪些车辆是属于高排放的状态,通过单车的动态监测模型来实现。第三个是智能展示,实际上它本身是一个信息化的问题,那么这个通过大数据的挖掘的手段,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实现把我们的前面说的预测和我们的数据采集能够很好的建立一个关联,这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所以用了这四个手段来做这个事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个事来做。

主持人:那么这里问您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您刚才说我们的一些采集在车辆上进行采集之外,还会在一些场站进行采集,我们都知道,把数据采集这个仪器也好什么东西也好,你放到车辆上,它确实能够测出车的排放情况,但是比如你放在一个场站,它场站是露天的环境,那你怎么保障你采集的数据就是这个交通我们要这部分数据,那么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数据混进来呢?

刘莹:这个是这样的,你说这个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我们有这个设备,移动监测车的设备,比如说我们做一个货运场站的分析,我们会首先采集它的背景问题,就是作为比如周围离它比如说1、2公里环境监测点的浓度,另外我们会根据它的污染物,它离污染源,比如说场站里面的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待速的大货车,那就到火车停车区域我们会设置一个采集点,在它的办公区采集一个办公点,在它的卸货区有一个采集点,这几个数据拿出来以后,他们之间的显著性的差异实际上补交通污染贡献通过这种手段进行分析。

三、交通统计与监测平台运行情况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相对来说很科学和合理的采集手段和方法,您说到采集这个话题,突然想起来2014年的时候,咱们交通委也做客过首都之窗,当时好像说的是关于交通统计与监测平台的试运行工作,当时在访谈的时候,也说了,我们下一步会扩大一些比如说监测的车辆的覆盖情况,包括扩大这个覆盖范围,那么实际上我们经过1年的运行以后,首先我们的平台运行情况怎么样,第二个范围有没有像我们去年承诺那样,或者去年计划那样有所增大呢?

周园: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预期的试运行的情况,之后的一些情况请刘主任详细补充一下。作为咱们算是国内交通领域第一个就是能够对这个能耗数据做智能化采集和监测的系统,我们平台一期应该是已经投入,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而且还在今年获得了中国智能交通省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应该说这也是在业内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具体的作用,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个对我们的工作的支持方面,因为本身这是一个统计数据,我们这部分的数据现在得到了我们本市统计部门的认可,而且是把这个基于这个车来监测数据的采集到的能耗和运用方法,正式运用到我们的交通能耗的统计工作中,我们把它报到统计局,这实际上对于交通能耗的核算这种方法,这是一个改革试点,这个有效支撑了我们相关的工作,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这个平台,它的运行给我们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我们在这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新闻资讯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